原创散文《老刘的幸福生活》

曹小伟 经典散文

  穿过这片竹林,右拐步行十分钟便是白花镇。镇街道西侧第一间铺面,就是“精诚摩托车修理铺”。

  铺主老刘,人缘好,老伴是本地农户,两人育有一儿一女。老刘中等个头,皮肤略显粗糙,常年穿着结实耐磨的工作服,附近几个村镇几乎无人不识。他算是个手艺人,在这镇上修车已有十个年头了。早年生活不易,每逢集市,他就在镇边摆摊修理自行车,慢慢条件渐渐好转,才在街边租下这间铺面,如今主要维修电动车和摩托车,也附带配钥匙。这里逢集时人来人往,尤其每周一、三、五的生意比较好。

  有一回,一辆外地小轿车缓缓驶近老刘的铺面,双闪灯亮着,车头引擎盖边缘微微冒烟,飘出一股焦糊味。那时镇上还没有汽车维修点,驾车师傅停稳车,走向老刘问道:“师傅,我这车不知怎么回事,引擎盖边上冒烟了,您这儿能帮忙看看吗?”老刘有些犹豫,心想自己这儿只修非机动车,便如实相告:“师傅,我这儿可修不了轿车,您还是去别处看看吧。”驾车师傅环顾四周,无奈地说:“这街上哪有汽车维修点呦?我现在也开不到别处去了,麻烦您帮我打开瞧瞧,应个急也行。”说着,便递了一支烟给老刘,打火机的火苗一闪,烟就点上了……

  老刘心想,这么多年自己从没修过汽车,这还是头一回碰上。汽车和电动车结构差别不小,但帮人帮到底吧。他抽完烟,把铺子里能用的工具都搬到桌上,摘下手套往工具箱上一搭,弯腰凑近冒烟的车头。他右手食指关节抵着引擎盖边缘轻轻一叩,侧耳听了听,随即左手一抬,掀开卡扣。引擎盖撑起的瞬间,淡蓝色的烟雾混着焦糊味涌了出来。老刘头也没偏,眼睛直直盯着冒烟最浓的线束位置。他指尖捏着万用表笔,轻轻的探进线束接口,另一只手调节档位,目光在表盘和发动机舱之间来回移动,发现是一段接地线的外皮烧融了,他便从工具包里扯出一段绝缘胶带,左手食指轻轻勾住电线拉直,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着胶带,绕着破损处缠了三圈,每一圈都压住前一圈的一半,最后用指甲沿胶带边缘刮了一道,确保贴紧。第一次启动车子,焦糊味仍在,老刘凭借多年维修非机动车的经验,反复排查故障点。再次启动车子时,烟雾终于散去。驾车师傅连声道谢,问老刘需要多少维修费,随即掏出钱递上。看着轿车缓缓驶远,老刘心里也暖暖的……

  第二年春天,为改善当地交通环境,镇上交通、城管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,对集市街道进行全面检查。有执法人员提醒老刘:“刘师傅啊,这条街的铺面估计经营不了多久啦,县交通部门要在咱们这儿建白花镇汽车站,这片地很快就要征收了。”老刘心头一沉,顿时忐忑起来:要是真征收了,这修理铺该往哪儿搬?两个月后,他无意中看见铺面外侧的墙上,被人用油漆喷上了一个大大的“拆”字。

  正如执法人员所说,当年七月,镇新建客运汽车站在隆重的剪彩仪式中正式开工了。

  日月如梭,光阴荏苒。后来,因忙碌奔波我离开了白花镇数年。多年后一次回乡探亲,晚饭后我与女儿在镇汽车站附近散步,购物闲谈间得知,老刘确实挣了钱,三年前就在市里买了大房子,加盟开办了品牌汽车养护店,早已携家人搬进城里生活。

  黄昏的阳光如揉碎的金箔,斜斜地洒在楼面和树梢上,褪去了正午的灼热,只剩一片暖融融的触感,连拂过肩头的风也染着它的温度。白花镇汽车客运站的灰蓝色站房在夕照中有些晃眼,门口宽阔的台阶上,几个年轻人正聚在一起聊天。眺望四周,我仿佛仍能看到老刘身着工作服埋头修车的身影……

      作者:曹小伟